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工信工作新局面。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凝聚奋进力量。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抓好党的建设,强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是强化政治学习,提升政治修养,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用提升党员干部基本能力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学习制度,灵活利用学习线上平台资源,以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强化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能。二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教育,强化廉政教育,深化作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三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把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充分彰显党组织“走在前、作表率”的风向标作用。四是强化党建品牌建设,凝聚发展活力。今年以来,局机关支部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建设“服务先锋 助力发展”党支部为目标,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信工作和工信队伍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扎实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强作风提效能,助力推动我区经济发展大局平稳向上。
(二)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1.持续推进工业投资和技改。1-5月,全区1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2.4%;规上工业增加值42.69亿,同比下降2.9%。推动79个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同比下降6.6%。推动45个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建设,同比下降34.2%。
2.推进小微企业上规模。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全力挖潜,建立小升规培育库。对符合条件的规下企业深入调研动员,做好政策宣传,力促其升级为规上企业,现培育库入库企业12家。
3.全力助推外贸增长。1-5月,我区进出口总额33.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0%,其中出口总额23.96亿元,同比增长27.9%;进口总额9.54亿元,同比增长1.2%。1-5月,清新区实际利用外资6178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0.6%。
(三)贯彻落实市委“十大行动”大力推动“四个清新”建设
1.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健全以区委书记、区长为“首席招商员”的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相关制度,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项目现场办公等,推动各招商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构建“大招商”格局,切实解决工业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招商部门累计对接项目72个,推动航空“教研游”综合服务产业示范园项目、清远(经开区)万洋众创城项目、广东飞风传动实业有限公司飞风传动项目签约,投资金额约24.5亿元。
2.加快培育新兴优势产业集群。一是重点推动海大系列项目、德拉尼家具、万洋众创城等项目加快建设投产;推动敏实二期、华润风电、阳光能源光伏、裕泰实业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重点加快推动清新公司二期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工程项目动工。二是加快实施扶扰计划,目前已有海贝、先导、万邦等3家企业入选市扶优计划名单;三是实施“专精特新”工程,正代机械、三好科技两家企业被省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
3.开展工企业匹配度提升工作。形成清新区规上工业企业评价分类指导目录。通过工业企业匹配度分析,梳理各行业发展滞后企业情况,分析低效问题根源,强化支持匹配度良好的企业,推动匹配度不佳的企业转型升级或淘汰出清,为培育和引进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
4.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1)创新企业数质同步提升。积极对标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2022年,发动了近40家目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共组织动员了40家企业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截至目前共培育了四批共28家。
(2)创新平台持续推进。2022年,推动石兴生物、劳卡家具等7家企业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万邦、三好等4家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申报数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共31家。引导协助万洋众创城对标省级孵化器进行筹备建设。抓好省级农业科技园培育,以清远容海养殖公司筹建的清远市首个水产品加工工厂已正式投入使用,宇顺农牧培育的翘嘴鳜“广清1号”新品种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国家地理标志等多项荣誉,同时园区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已在全市各区推广。
5.落实惠企政策宣贯。一方面,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常态化到企业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活动,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全力以赴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稳住经济大盘。另一方面,牵头举办2022年度工业企业政策宣讲会,面向71家企业开展技改政策、科技政策、税务政策、数字化转型政策、普惠金融政策、安全生产等内容宣贯。通过系列惠企政策的宣讲及现场辅导,提高了政策落实的精准度、覆盖面,指导了广大企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及时享受政策红利,积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四)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积极推动批零住餐企业“限下转限上”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广“餐饮+精品住宿+深度体验”的乡村旅游模式,深入挖掘农旅消费潜力;积极培育壮大消费市场,打造美林广场楼上街消费聚集区,总面积达7300多平方米,投入约600万元。积极发动50多家商家积极参与清远市消费券活动,共发放优惠3.68万笔,合计优惠204万元。
(五)有力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一是抓好陆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工作专班累计推送信息和闭环接转82人。二是抓好生活必需品保供。不断完善生活物资物资保障机制,制定封控、管理、防范区域应急预案、响应流程及处置规范,组织开展生活物资保障应急演练,与11家企业签订了生活物资必需品保供协议。三是重点抓好商超疫情防控工作,压实属地责任,全力营造健康安全消费环境。不定期开展分级分类商超暗访督导工作,压实商超主体及属地责任。上半年,共抽检8个镇商超60余次。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我局各项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投资形势严峻。工业投资受疫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项目用地用能环保等要素制约、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项目推进慢,今年以来仍未有正式新开工的工业项目。工业技改受疫情、经济大环境和政策改革的影响,普遍工业企业对增资扩产和技改投资持观望态度,投资意愿不强烈,特别是技改项目,备案数量和投资金额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招商引资工作阻力加大。一是市场环境影响投资者信心。近三年受疫情与大环境影响,全国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部分企业放缓投资节奏。二是产业外溢效应缩小。上半年,受疫情、国际形势、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全省各地政府鉴于税收保护压力,对产业转移持更保守态度,存在进一步放缓趋势。对优质高税企业严防死守,体量大亩税低企业可留尽留。三是区内产业环境欠佳。产业载体建设缓慢,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供地不具备马上施工条件;能耗与环保制约,对项目推进造成极大影响;缺乏大型企业更注重的政策及产业链配套优势。
(三)外贸进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我区重点外资企业多为国外品牌代工企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情况下,预期国外订单增加可能性较小,出口增长动力不足。我区大部分外贸企业进出口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粤港跨境运输政策多次调整,企业物流不畅,对进出口数据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消零增长后劲不足。目前我区限上批零住餐业企业不到60家,且以传统业态为主,中高端消费及服务业发展缓慢,新兴消费带动效应暂未显现。受到近两年疫情反复影响,区内批零住餐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业状况不容乐观。区内只有美林、中恒两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商圈智能化程度和整体消费能级较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在我区还未形成一定规模。
三、2022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为工业经济增添新动能。依托经开区、省级产业园、万洋众创城等产业载体,全力“工业强区”建设,招大引强引优,引进培育更多优质工业项目落地。克服疫情影响,科学制定考察方案,尽可能多“走出去”,加快推动储备项目考察、谈判进程,以投资到位情况为根本,以亩产论英雄,制定合理的项目落地方案,推动储备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加大签约企业项目推进力度,切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严格制定项目推进节点,主动为企业做好跟单、代办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解决项目落地困难。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推进,力促工业投资增长。一是推动海灏(清新)产业园落地项目、德拉尼家具等一批在建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投产;二是推动清新水泥二期、敏实二期、华润(中兴光伏、旭阳光伏、润阳光伏、林泉风电场扩建等)、阳光能源光伏、裕泰实业(一期)、清塑二期、清远劳卡二期、诚展年产5000台套鞋模具新建项目等一批已供地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三)破解要素制约因素,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一是会同工业园管委会积极申报省级产业园扩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二是多措并举破解要素制约,通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提升企业匹配度等措施,为工业发展腾出用地、能耗、环保空间。三是多方努力,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解决重点项目用能、环保指标等问题。
(四)持续加大政策的宣传服务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通过举办系列惠企政策的宣讲、加强到企业进行现场辅导,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度、覆盖面,指导广大企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及时享受政策红利,积极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为加快“四个清新”建设助力添彩。
(五)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科技发展质量。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培育、壮大创新型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实施一批科技计划专项,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形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力争全年15家以上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扩大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
(六)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强化科研支撑。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市场运作、社会服务”的原则,加快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瞄准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力争新增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幅度提高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另一方面,培育和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体,引导和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协同体,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攻关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七)全力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一是努力培育高端贸易主体和外贸竞争新优势,鼓励外贸企业培育更多高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二是着力保障外贸领域生产流通稳定。进一步将重点外贸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名录,继续加大外贸企业生产、物流、用工等各方面予以保障,全力保障外贸货运物流运输畅通。三是积极监测外贸运行情况,落实省、市有关外资外贸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活动并达成订单。多措并举扩大进出口,促进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
(八)完善流通体系建设,力促进消费增长。以三级物流体系建设为切口,带动完善区内市场流通体系,加强中心城区、镇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承办省、市下半年有关消费促进活动,组织区内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主题活动,持续活跃区内商业和市场,并跟进美林广场楼上街消费聚集区项目推进情况,打造活力商圈,进一步集聚人气商气财气,激活清新区消费市场潜力。
(九)有力落实疫情防控,稳筑发展安全屏障。一是持续做好生活物资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预警监测力度,完善细化应急预案,做好生活必需品储备保供。二是落实落细陆路与口岸接驳疫情防控工作,抓好作业点疫情防控措施。三是加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督导商业综合体、商超落实防控措施,确保疫情防控力度不减,标准不降。